高平市论坛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高平陵事变中,曹爽如果挟天子反抗司马懿, [复制链接]

1#

高平陵之变,是司马懿蓄谋已久的一次政变,依司马懿的老谋深算一旦出手,定是胜券在握。表面上看曹爽挟天子似乎是占尽上风,但是,一场政治斗争的胜负关键在于算、谋、略。

所以我的回答是,曹爽根本没有胜算。那今天我们就跟着史料一起,再回顾一次那场政变的历史吧。

司马懿的排兵布阵

首先,司马懿以顾命老臣的身份请出太后(明元郭皇后)诏准。如此,可以充分利用曹爽一党当权时期的皇室矛盾,获取宫中皇室的信任与支持。又能以“忠君”之道消弱老功臣的疑虑,争取到整个世家大族们的支持。还可以稳定百姓情绪,所有这一切这叫安内。

继而,发兵至洛水浮桥屯驻,然后向天子曹芳上奏以谋取政变的合法性,同时也是对曹爽展开心理攻势。这叫军事战、心理战双威慑。

其奏章内容有三:

重申自己顾命大臣的身份,极尽示忠。痛陈朝中形势严峻,皇室危机,历数曹爽一党罪状,继而言及特请太后诏事,如此可前后互为辩护。屈人以理,陈情以文,再辅以律令卒志,武事待阵之说;步步稳逼,使得曹爽全无回旋的余地。

果然将曹爽推向进退维谷的处境。曹爽拿着奏章不知如何是好,若报奏报于天子吧,那可是自取不义,身处被动;若毁掉奏章吧,更是私匿己罪形同谋逆。

一场血雨腥风的权力斗争,就这样被司马懿兵不血刃地淡然地展开。

就在曹爽犹豫不决时,司马懿派人来传话说:只免官不加罪。以此来诱曹爽主动投降。同时曹爽的智囊团谋士桓范也冒着生命危险逃出城,来到曹爽身边为他出谋献策:挟天子以拥兵自重,伺机反扑。

曹爽“今夜无眠”,经过整夜的反复思量,他决定放下武器投降。气得桓范大骂:“曹子丹这样有才能的人,却生下了你们这群如猪如牛的兄弟,没想到今日受你们的连累要灭族了。”

不是曹爽的智力如猪,而是曹爽自己也明白他硬拼是拼不过司马懿。京城的兵已经被司马懿控制,带出来扫陵的将士们家眷又都在司马懿的控制中。

此时,司马懿又只针对他一个人,那么又有谁愿意和他一起为一场不确定胜负的战争,抛弃家眷跟着他去拼命?

这一刻,他只能心存侥幸,希望司马懿万一不杀他,他或许还能过着富贵生活,保留家人的性命。也不是没有这样的可能,刘禅不是善终了吗。可惜曹爽的智力真的比刘禅差之甚远。

要不我们再来将曹爽与司马懿两个集团来对比一下,看谁更有实力。

司马懿与曹爽的政治、军事较量

司马懿:

少有奇节,聪朗多大略,博学洽闻,伏膺儒教。《晋书》

年被曹操征辟后,成为曹操的谋臣。后任曹丕的中庶子,其间两人关系甚好。曹丕即帝后,司马懿成为曹丕的第一心腹大臣。曹丕死后又与曹真、陈群等共同辅佑魏明帝曹叡。

曹叡时期,司马懿通过拒蜀、抗吴、平定辽东,立下了赫赫战功赢得巨大的声望。曹叡死后,司马懿与曹爽同为顾命大臣辅佐曹芳。

司马懿军功显赫,亦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,同时还有政治资本。属于政治家、军事家兼于一身的政治人物。他建议创立军屯,保障了魏军与蜀汉的战争的胜利。负责对吴战争时,他又提出:

灭贼之要,在于积谷。《晋书》

于是又和邓艾共同筹建了淮河流域军屯。两个军屯的基地建成,减轻了人民的军粮负担和运送军粮的徭役,深得民心,还为后来灭蜀吞吴,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保障。

司马懿上奏魏明帝停止大修宫殿,放一万多从役人员返乡回家。连唐太宗李世民都赞誉他为:

兵动若神,谋无再计。《晋书》

曹爽,曹叡还是太子时与曹爽关系较密切,曹叡临终前拜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佐曹芳。曹芳改封曹爽武安候,其弟曹羲为中领军,曹训为武卫将军,曹彦为散骑常侍侍讲,其余诸弟皆以列侯侍从。曹爽的兄弟们把持了魏朝廷的军政大权。

但曹爽从政二十多年的时间里,史书中却无曹爽的政绩记载,倒是有说曹爽骄奢淫逸事件的记录有不少。可见曹爽并无政绩。

开始时,曹爽在与司马懿共同辅政,曹爽对老一辈政治家的司马懿也还尊敬。但时间长了,曹爽就感觉到了来自司马懿的压力,非常不舒服。

于是,听取了丁谧、毕轨等人的教唆:

有大志而甚得民心,不可以推委之。《三国志》

将司马懿的实权太尉夺下,给了个虚尊提升为太傅。如此,曹爽一党握了兵权又执政,很是风光无限。

那么曹爽集团的政绩又如何呢?

曹爽集团负责主管选举人才的何晏,在才选人用人时好坏不分,鱼龙混杂,搞得稀里糊涂根本无公正可言。

曹爽也对法令做了改革,但效果并不好,所以也没能得到贯彻实施,改革无疾而终。曹爽又想在军事上通过伐蜀捞点资本,提高声望压倒司马懿。

公元年,曹爽由洛阳赶到长安,率10万大军与夏侯玄自骆谷口向汉中进攻。

当时蜀汉守军不足3万人。结果曹爽不懂军事指挥,曹爽军至兴势便停下来了,因为后方军需物资跟不上,牛马骡驴倒是累死了不少,搞得劳兵伤财、民怨沸腾,也就只能大败而归。

总之曹爽执政期间,政治腐化,伐蜀失败。集团核心人物素质差,没有政治远见,都是一群趋炎附势的无能之辈。

高平陵政变两年后,亲曹派太尉王凌想起兵反司马懿,被他的儿子王广劝阻道:曹爽以骄奢失民,何晏则虚而不治,他们虽势倾朝野,但百姓难安,大失民心。而司马懿则擢用贤能,广树胜己,夙夜匪懈,以民为先。深得民心。凡是起兵如果不是正义的,不得民心,必将失败。

以此来看,象曹爽这样一群不懂政治、军事、经济,又缺乏施政能力,不得民心的纨绔子弟集团,想与司马懿老臣集团搞政治斗争,那还不得输得一败涂地。

总结

每一次政治斗争都是由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,摧毁旧的腐朽政治制度。伴随而来的是促进社会的发展,是社会的进步。

司马懿当权后进行了两项重要改革:

1、废除民屯,实行课田制和租调制。

曹操推行大规模的民屯制度,在社会动荡的战乱时期行之有效。但由于剥削太重,到了社会相对稳定时期,就显得不合时宜了。

咸熙元年,司马昭宣布:

罢屯田官以均政役,诸典农皆为太守,都剧皆为令长。《三国志》

从而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。

2、制定《晋律》

曹魏律大体上承袭着《汉律》,条文繁杂且苛酷,而《晋律》则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,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,具有进步意义。并且它还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,后世历代王朝的立法,都以《晋律》为蓝本。

由此可见,谁得民心,谁能促进社会进步,对历史有贡献,谁就能得到社会的支持,成为最后的赢家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