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马懿
司马懿敢用1%的胜率来赌,曹爽有99%的胜率却贪生怕死,也难怪大司农桓范大哭:曹爽三兄弟都是一群蠢猪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
曹爽
首先我们要搞清楚高平陵事变的本质,本质就是,士族豪强和曹魏宗室的权力之争,曹爽是宗室的代表,司马懿则是士族的代表,自曹爽掌权后,便一直打压司马懿为首的士族,进而引起了权力之争。
古人要做一件大事,都要讲究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古人很清楚,要做成一件大事,要有天地协同,更要众人一心。我们都知道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今天我们就从天时、地利、人和三个方面来分析,曹爽是怎么把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的。
一、天时
天子曹芳
曹芳是正统天子。正始十年(公元年)高平陵事变,此时的曹芳已经做了十年的皇帝了,年已十八,妥妥的正统。曹爽是曹氏亲族,辅政大臣,又是大将军,手握兵符,位高权重。高平陵事变时,天子在旁,兵符在手,号令天下,谁敢不从?
况且曹操早就说过司马懿有不臣之心,需时时提防,这么多年了,天下人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。
虽然司马懿令司徒高柔,太仆王观占据了曹爽、曹羲的军营,控制了京城,然后逼郭太后下旨罢免曹爽,但此时天子曹芳在外依然能够发布命令,这种情况下,太后的诏令的合法性显然要弱一些。天下的军心、民心显然是倾向天子这边的。
再说京城之中也并不稳定,很多军民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,如果此时天子曹芳下旨,讨伐叛逆司马懿,京城的军民也定会反对司马懿,也许可以不战而擒之。可惜这样的天时竟然被曹爽生生错过了。
二、地利曹魏国土除了京城之外都隶属于天子曹芳,司马懿只是占据了一个京城而已。
《三国演义》:桓范曰:“太傅已变,将军何不请天子幸许都,调外兵以讨司马懿耶?”“此去许都,不过中宿。城中粮草,足支数载。今主公别营兵马,近在阙南,呼之即至。大司马之印,某将在此。”
大司农桓范
此时来看,司马懿占领的京城已经变成了死地。
东线的王凌、北线的程喜、西线的夏侯玄、夏侯霸等都是坚决的拥护者,即使有像荆州的王昶这些支持司马懿的人,天子下旨,谅他们也不敢援助司马懿。
天子下旨讨逆,曹爽调兵勤王,桓范断京城粮草,等四方兵马一到,将京城围困,断水断粮,司马懿就是再能,恐怕也无力回天。
三、人和多数曹魏官员都是支持天子曹芳的,司马懿一有行动,京城的官员就出城禀报了,我们再看看军队的情况,首先是京城的禁军,显然已经被司马懿控制,但并不意味着他们都会服从司马懿。再看地方实力派将领。
1、东线战区。实力派人物有王凌、毋丘俭、诸葛诞、文钦等,这些都是后来“淮南三叛”的主角人物,很显然他们会支持曹爽。
2、西线战区。实力派有夏侯玄、夏侯霸、郭淮等,夏侯玄、夏侯霸是宗亲显然是支持曹爽的,郭淮虽然与司马懿亲近,但是天子讨逆,他也不敢说什么。
3、南线战区。实力派是王昶,王昶是都督,与司马懿亲近,但我想他也不会正面的支持司马懿,那就是叛逆了,况且他的部下也不会都随他造反。
4、北线战区。实力派有程喜、孙礼等,程喜是曹魏之臣,虽然与曹爽、司马懿都不亲近,但是他是忠于天子的。孙礼对曹爽很有意见,曾经还质问过曹爽,也劝过司马懿要制约曹爽,但这也并不能说明他就会支持司马懿叛逆,他也许只是看不惯曹爽平时的所作所为罢了。
总体来说,一半以上的地方实力派都是支持曹爽的,如果曹爽当机立断,也许就没司马懿什么事了,为此,曹爽竟然犹豫了一夜,简直难以置信,生死攸关之际,不思反抗,反而引颈就戮,真是一头蠢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