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平市论坛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司马懿阴养死士三千 [复制链接]

1#
白癜风怎么看好 http://m.39.net/disease/a_7749331.html

公元年正月,魏国皇帝曹芳带着大将军曹爽等重臣,离开洛阳,拜谒高平陵。

先前在家一直称病的、71岁高龄的太傅司马懿,突然造反了,史称高平陵之变。

很明显,这场政变司马氏筹谋已久,务求一击必胜,若是输了,便是万劫不复。

司马懿能动用的人手极其有限,府中家兵以及临时集结的数千死士,即便是这数人马,还要再分为三路。

司马懿自己带一队,攻占西北角的武库。

目的有二,一是武装己方人马,有了更精良的武器,胜算更多。二是削弱对手的战斗力,纵然碰到其他禁军,没有武器也无从构成威胁。

夺取武库,一举两得,己方增加实力,对手釜底抽薪。

长子司马师、弟弟司马孚屯兵司马门,这是极其重要的一环。

司马门的得失关系到政变的最终成败,控制住司马门,便能隔绝内外。

城外曹爽军士再多,也是无力回天。况且亲属家人都是人质,军心自然是一片涣散。

第三路人马由司马昭带领,监视二宫,东宫太子与后宫郭太后。

政变终究是犯上作乱,清君侧喊得再响,心里也是虚的。但若是有太后的背书,合法性便多了许多。

太后本就与曹爽不和,敌人的敌人便是同盟,太后愿意帮司马懿站台。

三路人马都顺利达成目标,仓促之间的政变,获得了阶段性胜利。

而在此时,司马懿也并没有占到的赢面。

虽有太后的支持,控制了洛阳,拿着群臣的家属作为人质,但曹爽跟天子在一起。

若是以天子名义,召集天下兵马,回攻都城,诛杀反贼司马懿,鹿死谁手仍未可知。

两边对峙时,司马懿不断派说客前去劝降,又指着洛水发誓,只要兵权,绝不伤害其性命。

曹爽本就惧于司马懿积威,又看到司马懿当众立下誓言,以及数位魏国重臣过来劝和,于是信了,交出兵权,投降认怂。

很快,清算便来了,曹爽以大逆不道罪被诛三族,同罪者五千多人。

司马懿借机大肆清洗异己,任用心腹亲信,夺取了整个魏国的控制权。

再往后,司马家愈来势大,干脆一脚踢了曹氏,自己做了皇帝。

高平陵之变,司马氏隐忍多年,处心积虑,用的是阴谋。

事变中,司马师的三千死士发挥了极大的作用,逼迫太后,大索京城,震慑宫掖。

“阴养死士三千,散在人间,至是一朝而集,众莫知所出也”。

养死士需要极高成本。

如何招募这么一群死士,怎么确保他们的忠诚和斗志。

死士的工资开支从哪里来,身死之后的抚恤金又该如何设置。

训练死士的场所应该选在哪里,怎样掩人耳目不至于走漏风声。

这些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,以及无数的细节推敲。

死士的来源可以推测为两类,一是战死沙场者遗孤,二是流离失所者孤儿,均无父无母,不在户籍,离开司马家绝无活路。

安置的场所为封闭独立的私家场所,日常屯田种地,军事化管理。

这些人离群索居,不与外人互动。

纵然外界知悉,可以解释为庄客门人,让他们种地,给一口饭吃,也算是行善之举。

不信的话,进来看看,这就是一群老实庄稼人,整个庄子里只有些健体强身用的粗粝兵器,没有甲胄啊。

没有甲胄,便不能造反,这是古代常识。

所以,司马懿政变时,第一件事情便是占领武库,要给死士们抢一身甲胄。

对于这些死士,则要培养他们的斗志以及服从性。

几百人召集在这里,首先是吃喝不愁,这在乱世已经颇为难得。

还会择其中优者数人出仕,给你前途功名,向上流动的机会。

这些出仕者再经常回来现身讲讲,见优思齐,大家看到了上位的可能性,日常更加努力操练,指望着也能出人头地。

服从性则需要日常潜移默化的训练和洗脑,最终做到不假思索地盲从。

冒顿单于对自己的下属说,“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,斩之”,我射向那里,你们也要射向那里。日常拿名马、妃子做试验,有不听从者杀之。

久而久之,冒顿指向那里,部属们便杀往何处。

总之是,笼络人心,厚赏严惩,这群人日常为门客,关键时刻便化身为死士。

高平陵政变的前夜,司马懿将事情都布置完毕,大家各自回去歇息,等着天亮起事。

半夜里,司马懿偷偷去看儿子们的房间。

司马昭翻来覆去,久不成寐,司马师则是酣然大睡。

洛阳都城周围,苦心孤诣,经年部署出这么一批死士,给了司马师莫大的底气。

高平陵事变,无疑是场蓄谋已久的阴谋。

司马家计划缜密,雷霆一击,将术的细节做到了。

这场胜利的背后,还离不开势的趋从。

这里的势分为三层,一是太后的支持,太后与曹爽不和,司马懿起兵动曹爽,太后愿意给予助力。

层势是庙堂百官的支持,曹爽宗室子弟出身,独揽大权,曹魏功臣元勋们并不服气,大家此时更愿意站在司马懿这边。

第三势则是,对手太弱,面对老谋深算的司马懿,曹爽毫无斗志,司马懿指着洛河发誓,曹爽便找个台阶下来,直接投降了。

纵然司马氏将术与势拿捏到位,运气和人事都站在己方,但还是丢失了最重要的道。

古代帝更替,法理必须正义。

开国君白手起家,一路劈荆斩棘,趟过鲜血和尸体,用武力荡平所有的竞争对手,最后走上权力的,建立一个帝国和朝代。

这种做法,在政治上被推崇为“得国最正”。

曹魏对司马家极好,司马懿从太子舍人一路升迁到大将军、太尉,隆恩浩荡。

曹魏并无过错,天下风调雨顺,司马家大搞阴谋手段,欺负孤儿寡母,一步步夺取了天下。

史书评价,司马晋得国不正。

后果便是,整个晋朝从未提及忠君的口号。

曹家对你那么好,你有脸喊忠君么?

为了避免下属有样学样,司马炎不得不分封天下,二十七位司马。

最后引得八之乱,从此魏晋南北朝,三百六十年生灵涂炭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